2012年5月18日 星期五

合作學習教學法

作學習是一種合作型態的教學,讓學生在小組中學習;一方面善用學生互助能力,來提升每個學生的學習效果;另一方面也可增進學生對社會技巧的學習。[1]


理論基礎

  1. 社會互賴論:社會互賴論認為團體是一個動態整體,各團體之中成員的互賴有其差異性,若小組中任何一個成員或團體的狀態發生變化,都將影響其他成員或團體的狀態。成員間的相互依賴可以使小組成為一個動力的團體,小組成員藉由內部的張力狀態,能促動團體朝向小組共同目標的達成。
  2. 接觸理論:接觸理論認為,教育應增加學生與不同種族、文化背景、性別、社經地位學生之間的接觸,因為社會互動能增進不同團體間的和諧。所以利用合作學習,能增加他們與同儕的互動,促進他們的友誼,改善教室氣氛。
  3. 認知發展論:認知發展論認為知識能經由合作的理解、與解決問題建構起來。學生要保留記憶的相關資料,必須讓學生做出認知的建構,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讓學生將自己理解的解釋給他人聽。所以合作學習能促進自己和小組的學習。
  4. 行為學習論:行為學習論源自行為主義,認為行為接受外在的回饋之後,會增強或壓抑這項行為。所以在團體合作中,會受到追求團體報酬和外在動機所激勵,以達到學習的效果。[2]


構成要素
  1. 任務結構
  2. 指在班級中,施教者是何種學習活動(聽講、實驗、討論等等)進行小組活動。
  3. 酬賞結構
  4. 指運用何種方式增強學習行為的結果。(評分成績、教師奬勵等等。)合作學習強調人際之間的互依性,因為每個學生的成功都能幫助團體成功,合作學習即利用此正向結構激發與維持學習活動。
  5. 權威結構
  6. 指在班級中,主導者如何運用多種方式控制學習的進行。合作學習法主要運用同儕之間的激勵來控制學習的行為,達到學習的效果。[2]

教學準備
  1. 詳述目標:讓小組成員都找到自己的定位,也不時提醒要檢視自己的目標。
  2. 組織任務:異質性分組以及組內的角色分配。
  3. 教學和評量合作過程:一開始先跟學生說清楚合作學習的歷程和評量方式。
  4. 監控小組表現:教師掌握關鍵時刻適時引導學生,並且給予情感上的支持。
  5. 合作表現的詢問:讓學生有時間回饋和反思。

教學方法種類
  1. 學生小組成就區分法 (STAD)
  2. 小組遊戲比賽法 (TGT) 
  3. 拼圖法 
  4. 拼圖法第二代 
  5. 團體探究法小組
  6. 協助個別教學法 
  7. 協同合作法
  8. 合作統整閱讀寫作法
  9. 共同學習法 [1]




--------------------------------------------------♪ 教案分享 ♫---------------------------------------------


 教學流程
報告日期921212 報告者謝玉雪

  • 基本上看的出來這是合作教學法的教案(他自己也是這麼寫的),一開始就採用異質性分組、讓小組員確認自己的角色是什麼等等都有寫出來,但是他競賽方式能寫得更詳細就好了。比如說是否有分競賽桌?還是全班舉手搶答?(看起來是後者) 但如果他使用競賽桌方式,也就是小組遊戲比賽法 (TGT)的話,讓實力接近的一起比,這樣又更刺激和公平。
  • 他的教學預備時間超長,有兩周,主要也是要帶學生實際走訪濕地,這樣親身體驗後再來做知性的教學和合作學習的競賽遊戲,學生應該會更投入。
  • 讓各組上台報告以及讓學生自願幫忙補充以達到組間的合作學習似乎也是個不錯的想法,使他們又是競爭關係,但又可以意識到全班的團結性。

--------------------------------------------------- ♥♥♥自己會怎麼做呢♥♥♥  -------------------------------------------------


        在生物課時,我會想要把"合作學習法"用在課文內容比較"複雜難懂但又需要背"的時候。目標很明確就是那些需要背下來的知識。像是光合作用的步驟和種種生化反應,或是基因的表現和調控(遺傳學)等等,在生物中已經進入較難懂的階段了,這時候如果理解力比較好的同學可以當該組的小老師角色,就能以小組討論方式先讓大家都熟悉課本內容。而我會採用TGT小組競賽法,激起他們的動機,所以一定要把理解力比較不好的同學教懂,而在教的過程之後同學們也能更了解學習的內容。
        因為生化反應或基因調控中容易控制出題的難易度,所以把他們分到各個競賽桌中,給予不同程度的挑戰也不是件難事。現在的科技發達,教具就用PPT,show出各競賽桌的題目→紙上作答→show各競賽桌的答案→互相改分數→下一題。然後我會採用能力系統的調整 (Bumping System)使各競賽桌的人有調動的機會,每個人也都有機會為自己組別爭取到分數,因為各競賽桌中最高分的人會到上游的組別,最低分的人會到下游的組別,以此類推。讓遊戲更公平刺激。
        合作學習的好處在於異質性分組後,不僅是討論,也是個團隊一起去共同創造成功的經驗。而每個人在團體中扮演的角色也會慢慢鮮明,好處是讓能力比較低的同學也能在團體找到定位,而這世界也並不是個人單打獨鬥的社會,這只會更加辛苦和孤獨;聰明的我們應該要學習怎麼跟別人合作,也學習從別人身上看到優點、反省自己的不足。

*常見的組內角色分配包括
(1) 概述者 Summarizer──釋義、做結論
(2) 檢查者 Checker──為小組檢查是否有爭議及未解決的事項
(3) 研究者 Researcher──進行背景資訊及知識的調查
(4) 參賽者 Runner──輔助角色,打理教材、教具及所需書目,幫助整個小組運行
(5) 記錄者 Recorder──記錄小組工作及任務。
(6) 支持者 Supporter──鼓勵小組成員,維持小組正向、積極態度。
(7) 觀察者/問題解決者 Observer/ troubleshooter──在整個課堂討論時,替小組擷取有利的資訊。[3]


--------------------------------------------------- 此次小組報告呈現優缺點  -------------------------------------------------


        特色喔,就是用了一個wiki的方式呈現,並且修改歷程也被自動記錄。Wiki 這個系統的建立應該就是以後要繼續用下去的一個平台吧。感覺很神奇,以前沒有課程有這樣的方式,所以一開始聽到要做還蠻興奮的。
        優點就是
  1. 報告的結晶可以成為網路上搜尋的強大資料(wiki就是強大)。
  2. 線上討論和修改,方便多多。
  3. 可以一目了然看到別組的統整結晶(限wiki)。
  4. Wiki的三組統整又可以再進行大統整,然後就越來越強大XD
        缺點咧
  1. 此平台介面有點難用+看不太懂很多連結要做什麼...(小女子天生駑鈍啊~)
  2. 因為是在線上討論修改,效率沒有見面討論佳。
  3. 沒有上台教學演練,教案設計就不佔太多比重,比較注重整體的介紹。
  4. 無法親身體驗這種教學法(雖然有點難度)。
跟以往的方式比起來,我覺得偶爾來一次這樣的方式也不錯。相同點在於都會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此教學法的意義和特色是什麼;但也有很多不同之處,像是以往方式要上台教,所以寫教案是個大重點,如何拿著這個教學法來面對學生、學生會有怎樣的反應或不適應等等,都是向著學生來考量的。而編輯wiki像是在編教科書,告訴那些不懂合作教學法意義的人指引一盞明燈(笑)。還有可惜的也就是不能體會當學生啦,所以這就教學法實際DEMO到底會長成怎樣、老師有哪些地方或小細節要注意的,可能是課本或網路上都沒告訴我們的。


  • 參考資料及延伸閱讀:
[1] 沈翠蓮老師的"教學原理"課本
[2] TWiki 合作學習法(第一組)http://ppt.cc/tkV-


1. 教育名詞彙編。 http://163.24.143.141/edu_term/
2. 學習加油站。 http://content.edu.tw/wiki/
3. 團體輔導工作資訊網。 http://guidance.heart.net.tw/nmain-theory12.htm
4. 合作思考教學。 http://www.fhjh.tp.edu.tw/mid00/workpieces004.htm
5. 王金國(2002 年10 月)。讓小組動起來,國教輔導,42(1),38-42。 http://www1.pu.edu.tw/~ckwang/a%202002_01.pdf
6. 教學EZ通。 http://distance.shu.edu.tw/TLez/ez05.htm




1 則留言:

  1. Well, research argues that wiki provide very similar functions as we communicate face-to-face, though we easily distinguish thos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What do you think?

    回覆刪除